《大观茶论》
【原文】   尝谓首地而倒生,所以供人求者,其类下一。谷粟之于饥,丝[ 上台下木]之于寒①,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,不以时岁之舒迫 而可以兴废也。至若茶之为物,擅瓯闽之秀气,钟山川之灵禀,祛襟 涤滞,致清导和,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,中澹间洁,韵高致静。   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。本朝之兴,岁修建溪之贡②,尤团 凤饼③,名冠天下,而壑源之品,亦自此而盛。延及于今,百废俱兴 ,海内晏然,垂拱密勿④,幸致无为。缙绅之士,韦布之流,沐浴膏 泽,熏陶德化,盛以雅尚相推,从事茗饮,故近岁以来,采择之精, 制作之工,品第之胜,烹点之妙,莫不盛造其极。且物之兴废;固自 有时,然亦系平时之汗隆⑤。时或遑遽,人怀劳悴,则向所谓常须而 日用,犹且汲汲营求,惟恐不获,饮茶何暇议哉!世既累洽⑥,人恬 物熙。则常须而日用者,固久厌饫狼籍,而天下之士,励志清白,兢 为闲暇修索之玩,莫不碎玉锵金,啜英咀华。较筐箧之精,争鉴裁之 别,虽下士于此时,不以蓄茶为羞,可谓盛世之情尚也。呜呼!至治 之世,岂惟人得以尽其材,而草木之灵者,亦得以尽其用矣。偶因暇 日,研究精微,所得之妙,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,叙本末列于二十 篇,号曰茶论。   【注释】   ①丝[上台下木]之干寒:[上台下木],音xi1,麻。《玉篇〉:   “麻,有籽曰苴,无籽曰[上台下木]。”   ②岁修建溪之贡:建溪,原为河名,其源在浙江,流入福瓯县境 内。所产的茶气味香美,唐代即为贡品。宋初,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 制茶叶进贡。   ③龙团凤饼:茶名,为福建北苑精制的“贡茶”。   ④垂拱密勿:垂拱,垂衣拱手,古时形容太平无事,可无为而治 。密勿,勤劳谨慎。颜师古〈五经定本〉注:“密勿,犹黾勉从事也 ”。   ⑤时之汗窿:汗隆,即隆污,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。   ⑥世既累洽:累洽,世代相承太平无事。   【原文】   地产:植产之地,崖必阳,圃必阴。盖石之性寒,其叶抑以瘠① ,其味疏以薄②,必资阳和以发之;土之性敷③,其叶疏以暴④,其 味强以肆⑤,必资阴荫以节之。阴阳相济,则茶之滋长得其宜。   【注释】   ①其叶抑以瘠:抑,受抑制;瘠,瘦小。   ②其味疏以薄:疏,稀、少。〈老子〉:“天网恢恢,疏而不漏 。”   ③土之性敷:敷,肥沃,敷腴。   ④真叶疏以暴:疏,疏展、充分展开。暴,脱落,   ⑤其味强以肆:肆,放纵无节制。   【原文】   天时:茶工作于惊蛰①,尤以得天时为急。轻寒,英华渐长;条 达而不迫,茶工从容致力,故其色味两全。若或对[1]郁燠②,芽甲 奋暴,促工暴力随稿,晷刻所迫,有蒸而未及压,压而未及研,研而 未及制,茶黄留积,其色味所失已半。故焙人得茶天为庆。   【注释】   ①茶工作于惊蛰:惊蛰,二十四节气之广。在每年农历二月上旬 。   ②时[1]燠:[1],读音yang4,日出。燠,读音yu4,闷热。   [1]:“炀”字火旁换日旁。   【原文】   采择:撷茶以黎明,见日则止。用爪断芽,不以指揉,虑气汗熏 渍;茶不鲜洁。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随,得芽则投诸水。凡牙如雀舌 谷粒者为斗品①,一枪一旗为拣芽②,一枪二旗为次之,余斯为下。   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,既撷则有鸟带③,白合不去害茶味,鸟带 不去害茶色。   【注释】   ①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:雀舌谷粒,茶芽刚刚萌生随即采摘 ,精制成茶后形似雀舌谷粒细小嫩香。后世“雀舌”成一种优质茶名 。斗品,品位最上等的茶。   ②一枪一旗为拣芽:一枪一旗,即一芽一叶,芽未展尖细如枪, 叶已展有如旗帜。又称“中芽”。下文一枪二旗即一芽二叶。   ③白合、乌带:百合,指两叶抱生的茶芽。乌带,当为“乌蒂” ,茶芽的蒂头。   【原文】   蒸压:茶之美恶、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。蒸太生则芽滑,故色 清而味烈;过熟则芽烂,故茶色赤而不胶①。压久则气竭昧漓②,不 及则色暗昧涩。蒸芽欲及熟而香,压黄欲膏尽急止。如此,则制造之 功,十已得七、八矣。   【注释】   ①茶色赤而不胶:胶,牢固。《诗经·隰桑〉:“既具君子,德 音孔胶”。   ②气竭味漓,漓,薄。〈司马光赋〉:“弃漓而归厚”。   【原文】   制造:涤芽惟洁,濯器惟净①,蒸压惟其宜,研膏惟熟,焙火惟 良。饮而有少砂者,涤濯之下精也;文理燥赤者,焙火之过熟也。夫 造茶,先度日晷之短长②,均工力之众寡,会采择之多少,使一日造 成,恐茶过宿,则害色味。   【注释】   ①濯器惟净:濯,读音zhuo2,洗涤。〈孟子·离娄上〉:“清 所濯缨。浊斯濯足矣”。   ②日晷:晷,读音gui3,日影,引申为时光。   【原文】   鉴辩:茶之范度不同,如人之有首面也。膏稀者,其肤蹙以文; 膏稠者,其理歙以实;即日成者,其色则青紫;越宿制造者,其色则 惨黑。有肥凝如赤蜡者。末虽白,受汤则黄;有缜密如苍玉者,末虽 灰,受汤愈白。有光华外暴而中暗者,有明白内备而表质者,其首面 之异同,难以慨论,要之,色莹彻而不驳,质缤绎而不浮,举之凝结 ,碾之则铿然,可验其为精品也。有得于言意之表者,可以心解,又 有贪利之民,购求外焙已采之芽,假以制造,碎已成之饼,易以范模 。虽名氏采制似之,其肤理色泽,何所逃于鉴赏哉。   白茶①:白茶自力一种,与常茶不同,其条敷阐,其叶莹薄。崖 林之间,偶然生出,虽非人力所可致。有者不过四、五家,生者不过 一、二株,所造止于二、三胯而已②。芽英不多,尤难蒸培,汤火一 失,则已变而为常品。须制造精微,运度得宜,则表里昭彻,如玉之 在璞,它无与伦也;浅焙亦有之,但品不及。   【注释】   ①白茶:宋代福建北苑贡茶品种之一,因品质优质、产量少而难 得,一直在北苑贡茶中名列第一。   ②所造止二、三胯:胯,当作“[金夸]"。[金夸]为压制饼茶的 模具。《宣和北苑贡茶录》载有“贡新[金夸]"、”试新[金夸]"等饼 茶模具数十种。这里引申为度量单位。二、三[金夸]即二、三个用铸 压成的饼茶。   【原文】   罗碾:碾以银为上,熟铁次之,生铁者非掏拣捶磨所成,间有黑 屑藏干隙穴,害茶之色尤甚,凡碾为制,槽欲深而峻,轮欲锐而薄。   槽深而峻,则底有准而茶常聚①:轮锐而薄,则运边中而槽不戛 ②。罗欲细而面紧,则绢不泥而常透。碾必力而速,不欲久,恐铁之 害色。罗必轻而平,不厌数,庶已细青不耗。惟再罗则入汤轻泛,粥 面光凝③,尽茶之色。   【注释】   ①底有准而茶常聚:准,平直。《说文〉:“准,平也”。此处 指碾槽底是平直的,槽身峻深,槽底平直,茶叶容易聚集在槽底,碾 出的茶未大小均匀。   ②运边中而槽不戛:戛,读音jia2,敲击。   ③粥面光凝,古人煎茶时称汤光茶多,茶叶浮在表面,如熬出的 粥面一样泛出光泽,叫“粥面聚”。   【原文】   盏: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①,取其燠发茶采色也。底必 差深而微宽,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②,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, 然须度茶之多少。用盏之大小,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,茶多盏小则受 汤不尽。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。   【注释】   ①盏色贵青黑,玉毫条达者为上:宋人斗茶,茶汤尚白色,所以 喜欢用青黑色茶杯,以相互衬托。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细密的白色 斑纹,古人称为“兔毫斑”。见前注。   ②易于取乳:宋人斗茶,以茶面泛出的汤茶色白为止,乳即指白 色汤花。宋代大诗人苏轼《试院煎茶》诗云:“雪乳已翻煎处脚,松 风忽作泻时声”。   【原文】   筅①,茶筅以[角力]竹老者为之:身欲厚重,筅欲[正束]劲,本 欲壮而未必吵,当如剑瘠之状。盖身厚重,则操之有力而易于运用; 筅[正束]劲如剑瘠,则击拂虽过而浮沫不生。   【注释】   ①筅:读音xian3,古时茶具,竹制形似帚,用以搅拂茶汤。   【原文】   瓶,瓶宜金银,小大之制,惟所裁给。注汤害利,独瓶之口嘴而 已。嘴之口差大而宛直,则注汤力紧而不散;嘴之未欲园小而峻削, 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。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,不滴沥,则茶面不破。   构:构之大小,当以可受一盏茶为量,过一盏则必归其余,不及 则必取其不足。倾勺烦数,茶必冰矣。   水:水以清轻甘洁为美①。轻甘乃水之自然,独为难得。古人品 水,虽曰中泠惠山为上②,然人相去之远近,似不常得。但当取山泉 之清洁者。其次,则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。若江河之水,则鱼鳖之腥 ,泥泞之污,虽轻甘无取。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绎并跃为度。过老则 以少新水投之,就火顷刻而后用。   【注释】   ①水以清轻甘洁为美:古人烹茶,极重水的质量。清轻甘洁,就 是对水的要求。清,是对浊而言,要求水澄汪不混浊:轻,是对重而 言,好水质地轻,即今日说的“软水”;洁,干净卫生,无污染。这 三者是讲水质。甘则指水味,要求入口有甜美,不咸不苦。   ②中泠惠山为上:中泠,在长江镇江一带,唐人〈煎茶水记》说 :“扬子江南零水,第一。”南零,即南泠,与北泠、中泠合称“三 泠”,唐以后人多称道中泠。惠山,在江苏无锡。《煎茶水记》说: “无锡惠山寺石水,第二”。   【原文】   点①:点茶不一。而调膏继刻②,以汤注之,手重筅轻,无粟文 蟹眼者,调之静面点。盖击拂无力,茶不发立,水乳未浃,又复增汤 ,色泽不尽,英华沦散,茶无立作矣。有随汤击拂,干筅俱重,立文 泛泛。谓之一发点、盖用汤已故,指腕不圆,粥面未凝。茶力已尽, 云雾虽泛,水脚易生。妙于此者,量茶受汤,调如融胶。环注盏畔, 勿使侵茶。势不砍猛,先须搅动茶膏,渐加周拂,手轻筅重,指绕腕 旋,上下透彻,如酵蘖之起面。[正束]星皎月,灿然而生,则茶之根 本立矣。第二汤自茶面注之,周回一线。急注急上,茶面不动,击指 既力,色泽惭开,珠玑磊落。三汤多置。如前击拂,渐贵轻匀,同环 旋复,表里洞彻,粟文蟹眼,泛结杂起,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。四汤 尚啬。筅欲转稍宽而勿速,其清真华彩,既已焕发,云雾渐生。五汤 乃可少纵,筅欲轻匀而透达。如发立未尽,则击以作之;发立已过, 则拂以敛之。结浚霭,结凝雪。茶色尽矣。六汤以观立作,乳点勃结 则以筅著,居缓绕拂动而已,七汤以分轻清重浊,相稀稠得中,可欲 则止。乳雾汹涌,溢盏而起,周回旋而不动,谓之咬盏。宜匀其轻清 浮合者饮之,《桐君录》曰,“茗有饽,饮之宜人,虽多不力过也。   ”【注释】   ①点: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。   ②调膏继刻:调膏,来人饮茶,先在茶杯里放人茶未二钱,注入 少许水,加以搅动,使茶膏像融胶那样有一定浓度和粘度,这叫”调 膏”,此后才注入煎好的沸水。   【原文】   味:夫茶以味为上。香甘重滑,为味之全。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 。其味醇而乏风骨者,蒸压太过也。茶枪乃条之始萌者,木性酸,枪 过长则初甘重而终微涩,茶旗乃叶之方敷者,叶味苦,旗过老则初虽 留舌而饮彻反甘矣。此则芽胯有之,若夫卓绝之品,真香灵味,自然 不同。   香:茶有真香,非龙麝可拟①。要须蒸及熟而压之,及千而研, 研细而造,则和美具足。入盏则馨香四达。秋爽洒然。或蒸气如桃人 夹杂②,则其气酸烈而恶。   【注释】   ①非龙麝可拟:龙麝,龙脑、麝香。都是古代著名香料。   ②或蒸气如桃人夹杂:桃人,即“桃仁”。茶蒸不熟时会有桃仁 一类草木异味。宋人黄儒《品茶要录》说,“蒸不熟,则虽精芽,所 损者甚多,试时色青易沉。味为挑仁之气者,不蒸熟之病也。唯正熟 者味甘香”。   【原文】   色:点茶之邑,以纯白为上真,青白为次,灰白次之,黄白又次 之。天时得于上,人力尽于下,茶必纯白。天时暴暄,芽萌狂长,采 造留积,虽白而黄矣。青白者蒸压微生。灰白者蒸压过熟。压膏不尽 ,则色青暗。焙火太烈,则色昏赤。   藏焙,数焙则首面干而香减。失焙则杂色剥而味散,要当新芽初 生,即焙以去水陆风湿之气。焙用热火置炉中,以静灰拥合七分①, 露火三分,亦以轻灰糁覆,良久即置焙篓上,以逼散焙中润气。然后 列茶于其中,尽展角焙,未可蒙蔽,候人速彻覆之。火之多少,以焙 之大小增减。探手中炉:火气虽热,而不至逼人手者为良。时以手[ 扌妥]茶,体虽甚热而无害,欲其人力通彻茶体尔。或曰,焙火如人 体温,但能燥茶皮肤而已,内之湿润未尽,则复蒸[1]矣②。焙毕, 即以用久竹漆器中缄藏之③。阴润勿开,终年再焙,色常如新。   【注释】   ①以静灰佣合:静灰,据其它茶书记载,应为   ②则复蒸[1]矣:读音ye1,热气。   ③缄藏之:缄,封闭。   [1]:“喝”字口旁换日旁【原文】   品名:名茶各以圣产之地叶。如耕之平园台星岩叶,刚之高峰青 凤髓叶,思纯之大岚叶,屿之屑山叶,五崇柞之罗汉上水桑牙叶,坚 之碎石窠石臼窠叶,琼叶。辉之秀皮林叶,师复师贶之虎岩叶,椿之 无又岩芽叶,懋之老窠园叶①,各擅其美,未尝混淆,不可慨举,后 相争相鬻,互为剥窃,参错无据。不知茶之美恶,在于制造之工拙而 已,岂岗地之虚名所能增减哉。焙人之茶,固有前优而后劣者,昔负 百今胜者,是亦园地之不常也。   【注释】   ①以上所述各产茶地和名茶,都是其时其地的。随着时代的发展 ,有盛有衰,至旋生旋灭,即下文所言:“是亦园地之不常也”。今 己大部不存,注亦无甚意义,故不注。   【原文】   外焙①:世称外焙之茶,脔小而色驳②,体耗而味淡。方正之焙 ,昭然则可。近之好事者,[上竹下夹]笥之中,往往半之,蓄外焙之 品。盖外焙之家,久而益工,制之妙,咸取则于壑源,效像规模摹外 为正,殊不知其宵虽等而蔑风骨,色泽虽润而无藏畜,体虽实而缜密 乏理,味虽重而涩滞乏香,何所逃乎外焙哉?虽然,有外焙者,有浅 焙者。盖浅焙之茶,去壑源为未远,制之能工,则色亦莹白,击拂有 度,则体亦立汤,惟甘重香滑之味,稍远于正焙耳。于治外焙,则迎 然可辨。其有甚者,又至于采柿叶桴榄之萌,相杂而造。时虽与茶相 类,点时隐隐如轻絮,泛然茶面,粟文不生,乃其验也。桑苎翁曰:   “杂以卉莽,饮之成病。”可不细鉴而熟辨之。   【注释】   ①外焙:不是由官方正式设置的焙茶处处所,亦即个人私设的茶 叶加工制造处所。   ②脔小而色驳:脔,本为肉块。《说文》:“切肉,脔也”。这 里指茶叶体瘦小.色驳,颜色不正。   
返回 


鲁之虺扫描,黄冠富校对